*本文刊登於宜蘭羅東社區大學校刊"噶瑪蘭ㄟ花蕊"143期
「簡愛」(楊簡愛阿媽)
文/攝影.黃麗惠
「我覺得母親很傻,怎麼會不要自己的孩子?」或許是那個年代重男輕女的觀念,落實到自身的遭遇,難以回首的過往,讓愛阿媽有著這樣的不解。
是家中獨生女的阿愛,還有一兄一弟,雖然是唯一的女兒,但卻沒有感受到掌上明珠的寵愛,三歲時,父母即把她送給姨母當童養媳,然後再跟別人家抱一個女孩回來,給弟弟當童養媳。
姨母家住在當時隸屬宜蘭縣三星鄉的粗坑,那是個靠近山邊的村落,家裡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還有二個童養媳。在阿愛約略懂事時,姨丈在山上工作,出了意外而往生,失去男主人的家,再加上食指浩繁,生活過得很辛苦,從阿愛有記憶開始,自早到晚都得要幫忙分擔雜務工作。
同樣是童養媳,但命運卻大不相同,雖然是給自己的親姨母當童養媳,然而阿愛卻得不到相對的疼惜,反而是另一個童養媳備受姨母的呵護。受到另眼相待的阿愛,常常都會被罵被打。大約六、七歲左右,阿愛就要開始看牛,但常因為力氣小,管不住牛隻相鬥而挨打。
在姨母家的阿愛,除了做不完的事;挨不完的打罵外,吃食也相當的粗陋,十四歲的她,長得瘦骨嶙峋、弱不禁風,姨母就將阿愛送回生家說:「這孩子快死了!還給你們……」
奄奄一息回到家的阿愛,母親則是想方設法調養她的身體,好不容易到了十五歲時,阿愛的健康恢復得不錯,但父親認為當初孩子既然送給人家了,就不能背約而讓她繼續留在家裡,於是又把阿愛送到姨母家。
再次回到姨母家的阿愛,並沒有因此而得到任何的寬待,這時候的她不用再看牛了,但是得到山上去拔草、種番薯,農忙時期還得要去做散工,幫忙割稻換取工資。在阿愛十六歲時,必須到山上工作──拖運木材,回到家裡還要忙著趕鴨子,記得有一次,鴨子被老鷹啄走了,姨母知道後,拿起木柴就往阿愛身上招呼,而且當天晚上還不准她進屋子裡休息,阿愛只能瑟縮的蹲在屋簷下,度過漫長的冬夜。
彷似影帶倒轉般,阿愛再度遭遇:因為病軀而被送回生家,痊癒後再被送到姨母家,此時阿愛已經十九歲了,姨母做主讓阿愛和她兒子送作堆,隔年阿愛生下長子,然而在懷孕期間,先生就因為賭博而偷竊入獄,因此生產後的阿愛也沒能好好做月子。本來期望先生出獄後能夠好好的與她共同持家,但惡性難改;本性難移,過沒多久,阿愛的先生就又因故再度入獄,而阿愛的長子也在三歲時夭折,面對毫無希望可期待的未來,心灰意冷的阿愛,在孩子夭亡後三個月左右,就決定離開這個傷心地。
離開後的阿愛,來到宜蘭市幫人家煮飯,同時要負責家務的清理,以此賺取微薄養活自己。過了些時候,在姪女的引介下,與擔任軍職的先生結婚。婚後阿愛辭去工作,專心在家相夫教子,她與先生共育有一女二子,爾後隨著先生職務的調動,搬遷南投、羅東等地,最後定居在宜蘭礁溪。
孩子較大以後,阿愛就開始幫人家帶孩子,日夜都要照顧的話,一個月有五仟元的收入,曾經最高的紀錄是一次帶三個姐妹,細數帶過的孩子也有幾十個。沒再當保母後,阿愛就跟著鄰居到礁溪「奇立丹」的一家礦泉水工廠工作。過沒多久,阿愛的孩子成家,她就開始帶孫子。
阿愛的先生在六十歲時癌逝,大兒子住在員山,但因為阿愛在那裡住不習慣,所以就選擇自己住在礁溪。不再為生活勞碌奔波的愛阿媽,現在會到附近的空地種種菜,但因為腰椎不太好,所以無法走太遠的路,曾經多次開刀的身體,病痛總是難免,不過跟以前的總總相較,愛阿媽覺得現在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英國孤女「簡愛」,勇敢的與命運搏鬥,幾經波折,終於尋到幸福,過著平靜美好的生活;宜蘭「簡愛」,在逆境中堅韌的生活,不甘淪為命運的奴隸,為自己走出不一樣的人生路。雖然曾經的艱辛過程令人心疼、不捨,但也讓人衷心的感佩。
社團法人宜蘭縣思源仁愛協會守護獨居老人送物資予獨居老人送暖暖包予獨居老人送粽子、柚子予獨居老人送月餅獨居老人愛心圍爐獨居老人關懷訪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