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9093-3-1  

*本文刊登於宜蘭羅東社區大學校刊"噶瑪蘭ㄟ花蕊"第133期

img038

 

img039

 尋訪桃花源的路總是曲折,在彎彎繞繞後恍然,就在那不遠的近旁。阿對阿媽的家,彷似水泥叢林中的一方綠意,高樓大廈旁的蜿蜒小路,引領著進入另一片天地,豁然開朗。

 阿對阿媽握著我的手,感覺到一股堅毅的力量,雖然已經九十高齡了,但走起路來尚不需用拐杖,阿媽說:「我的戶口還晚報了……」原來當時的醫藥不發達,父母總是擔心孩子養不活,於是等到孩子學會走路了,確認孩子是老天爺真心要給這個家的,才敢到人間的戶政單位登記。

 是家中獨生女的阿對,顛覆了根深已久的「獨生女」印象,在那個艱困的大環境中,能夠存活已不容易,哪還能有什麼養尊處優?「阮老爸去車拼,轉來養阮這『草蜢仔』(孩子)」──父親在山上liu4柴頭仔(挖掘中藥材),賣給青草仔店賺取微薄,母親就在家照顧孩子及家務。「哎喲,彼時欲共人洗屎桶仔都沒人欲請,哪有什麼頭路通做?」所以年輕時的阿對也沒出去工作,頂多到山上撿些柴草回家,給母親在大灶煮飯燒水時用。

 日治時代物資管制,家裡沒有田地,只能吃著配給的「籤仔粉」和一些草仔葉、菜豆葉……等。「彼个『籤仔粉』有一个臭羶味,但無法度,為著顧腹肚,也是得要吃。」只有在過年時,才有配給幾兩的肉,平時要吃到肉是難上加難,除非有近親好友偷殺豬才會分送些許,「彼時偷刣豬是犯法的,會被抓去『灌番仔油』。」

 躲空襲時,阿對已經二十幾歲了,家附近是學校,還有車站,都是空襲的目標,當時的阿對拿著板子墊在「溝仔底」,然後再躲在上面。二十二歲時,由父母作主,幫阿對招贅了夫婿,但名義上雖是招贅,實質上則是住到了夫家。阿對的先生是「洲仔尾」人,因為躲空襲而在匏崙山上落戶,那時有山地可以種地瓜,這時的阿對終於可以吃到「籤仔粉」以外的番薯了,同時家裡還養著母豬,等生下豬仔就可以賣錢,只是在賣掉豬仔前已向人賒欠了物資,所以往往賣掉豬仔後也所剩無幾。

 阿對與先生共生有三女四子,一女一子在小時夭折,二兒子則是承繼了吳家的姓氏。家裡人口眾多,白米是奢侈品,「彼時賒二十斤米,吃一個多月,阮子吃番薯吃到哭……」連吃食都有問題了,更諻論讀書上學,孩子在十幾歲時,都到「下港」去學「功夫」,後來在大兒子結婚時,全家才搬到山下的娘家住(當時阿對的父親已往生)。

 搬回娘家的阿對,開始到成衣廠擔任品檢的工作,而先生則是做些散工,阿對的母親過世後,她才沒再去做成衣品檢的工作。而後有人來找去坪林採茶的女工,阿對也就加入了採茶的行列,那時有車子會來載,而且是領現的,但採茶是有季節性的,一年只採三回──春茶、秋茶、冬茶,一回大約連續十幾天,採茶的工作持續了好多年,直到近些年因為身體狀況較不好,才沒有再去採茶。

 與阿對阿媽聊著,盛讚她的身體真勇健,阿媽立時掀起衣襬,身上兩條長長的蜈蚣狀開刀疤痕,「我已經沒膽囉!」在五十歲那年,因為發現膽有癌細胞,所以就手術摘除,但鄉下地方醫療資源尚不充足,整整在診所的病床上躺了一個月。近六十歲時,又發現了大腸癌,在林口長庚醫院手術,將大腸切除了一截,「這馬攏感覺腹肚空空,行路曲痀曲痀。」

 阿對阿媽的先生,已九十五歲高齡了,因為身體有些狀況,所以住在安養院,兒女回來時,會載她去看「老翁仔」,平時阿媽自己一個人住,衣服還都用手洗,除非雨天才會用脫水機,因為早期物資匱乏,所以現在覺得只要有白米來熬粥就是最好的食物了,不過兒女都很孝順,雖然因故未能同住,但都會買一些營養補充品回來,每天也都會打電話和老母親說說話。

 「老伙仔人毋莫過家較好……」阿對阿媽總覺得好壞放心底,多說無益,因為小時候住家附近沒什麼玩伴,後來結婚住山上連鄰居都要翻過一座山頭才有,也就養成不愛多說話的個性,就連當時去採茶時也都一樣只靜靜的工作著,現在阿媽會在自家附近走走,入夜看完電視新聞,就早早上床休息了。

 生命長河蜿蜒過喜怒哀樂,恍若rajio放送的貼近與隔離,分享著那個時代的那些年那些事,阿對阿媽說:「多謝你無棄嫌我這個老伙仔……」我說:「多謝阿媽沒看輕我這個少年仔……

 

文‧黃麗惠

 

1

圖片5.jpg

3

4

5-

6-1

7  

11079164_639240376206034_1863512529_n

11128478_639239916206080_219014621_n  

攝影:黃麗惠/黃美玲

 

社團法人宜蘭縣思源仁愛協會守護獨居老人送物資予獨居老人送暖暖包予獨居老人送粽子、柚子予獨居老人送月餅獨居老人愛心圍爐獨居老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宜蘭思源仁愛協會 的頭像
    宜蘭思源仁愛協會

    社團法人宜蘭縣思源仁愛協會

    宜蘭思源仁愛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