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稿2.jpg

1-1

無師自通的素人音樂家(林石源阿公)

文‧黃麗惠

 「食老才出癖」(年紀大了才出麻疹)是源阿公對音樂學習的自嘲,六十幾歲開始吹口琴,而二胡則又慢了些許時候,更令人讚嘆的是:口琴的吹奏及二胡的演奏全是源阿公自習學會的。

 未拜訪源阿公之前,聽說他家有好些黑膠唱片,於是就想像著:在復古的音樂聲中,聆聽關於那代人的那代事。拜訪當天,源阿公成全想望,在洪一峰的「舊情綿綿」歌聲中,緩步慢移,回溯到二O年代……

 出生於「刺仔崙」的石源,在六個孩子中排行老二,兩個妹妹曾經送給人家當養女,後來聽說有一位妹妹在養家過得不好,家人就去把她帶回家,另一個妹妹較活潑,因為住不慣養家,就自己跑回來,也因此而得以手足團圓。

 石源的父親是佃農,後來「放領」而有些許自己的田,家中果園種植桃子李子,後來換種金棗。小時候的石源要幫忙農耕及果園的事務,有時候還要到「刺仔崙」山上種番薯及薑,雖然忙碌,但家中的男孩子都有讀書,所以他有讀了六年的公學校。

 畢業後的石源,依舊跟著父親耕作田園,他的姑媽因為沒有生養,所以就跟他的父親要一個男孩子來傳承香火,姑媽及姑丈看中了石源,後來還把養女嫁給他,那年石源廿一歲。

 婚後的石源被徵召服兵役,當時是臺灣戰後的第一屆常備兵,因為中國兵教不來,所以石源改服國民兵,在宜蘭員山訓練了一個月後,就轉往花蓮和平戍守海防一個月。

 退伍後的石源依舊務農,那時候日子過得還算不錯,但石源的妻子在長男未滿四個月時就離家出走,而後妻子回家,與石源再續前緣生育一男一女,然而這次在女兒一歲多時,妻子再度離家,從此音訊全無。當時帶著三個孩子的石源,可以想像其艱辛,但他沒有任何的怨尤,依舊與父親耕作田園,撫養孩子。

 在石源四十幾歲時,他父親在家附近的三山國王廟(常興廟)當廟公,有時覺得很無聊,石源的小兒子知道後,就把自己買的唱機及黑膠唱片拿回來給爺爺聽,那時石源的父親因為擔心唱機及黑膠唱片放在廟裡不安全,於是每天不厭其煩的帶出帶進,足見其珍貴。

 五十歲左右的石源,到礁溪龍潭的鐵工廠工作,因為是領月薪的,相對田園的收入來說是較穩定的,在鐵工廠待了十幾年後,屆齡退休,但因為年資不足,所以領到的退休金相當微薄,退休後的石源回家繼續農耕以奉養父親。

 石源在父親往生後,接替鄰長的職務,因為參加鄰長活動搭乘遊覽車時,有唱歌的餘興節目,不會唱歌的他,決定讓塵封的唱機及黑膠唱片重見天日,對照著歌詞,跟著學唱歌。

 音樂的學習起始則是因為大兒子放在家的一支口琴,石源隨手拿起來吹奏,進而想到黑膠唱片有歌譜,於是就聽著歌對照著歌譜學。而二胡的學習則是因為曾經和桃園龍潭聖安宮的團隊一起出遊,其中有一個人很會拉二胡,石源央求那人把二胡借他拉拉看,但對方不肯,過沒多久,石源到北港遊覽,看到有人在賣二胡,就買了一把,回來自己練。

 在央求聲中,源阿公現場演奏給我們聽,他自謙口琴吹得不好,因為不會加貝斯,聽著口琴清音飄揚,猶是令人讚嘆!源阿公二胡的學習則是從「雨夜花」開始,「Sol La Sol Mi Mi Re Do La Sol……」弦音初響,令人動容得起了雞皮疙瘩,再拉一曲「望春風」,沉醉旋律中的我不禁想著:音樂就是源阿公的「春風」呀!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攝影:張文宇/黃麗惠

【後記】

黑膠阿公是我們私底下對源阿公的稱呼

也是未訪前的傳說

但一切總是要出乎意料之外

黑膠唱片原不是阿公的蒐藏

而是一種不捨得的延續

竟也因而開啟源阿公的音樂路

然而生命是經過、經過再經過

層層疊疊後呈現的厚度

彷彿在阿公吹、演奏下一一呈現

而我在「雨夜花」的旋律中

點滴摭拾 幽幽瞥見

隱匿在源阿公眉宇間的濃烈苦楚

 

社團法人宜蘭縣思源仁愛協會守護獨居老人送物資予獨居老人送暖暖包予獨居老人送粽子、柚子予獨居老人送月餅獨居老人愛心圍爐獨居老人關懷訪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宜蘭思源仁愛協會 的頭像
    宜蘭思源仁愛協會

    社團法人宜蘭縣思源仁愛協會

    宜蘭思源仁愛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